和应试教育最后分道扬镳的导火索是英语抄单词首字母大写不对要改成小写,f只占两行不对下面要多一行弯弯顶天立地。原以为Blue英语会很好结果评价又是比较差的那批,虽然这也很好解决多练习几次就好了。但是这个却是个好时机让我能想一想到底走什么教育路线。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教育资源贫瘠的社会,一切能区分是否优秀的工具都会被深度应用,字体,作文词藻的华丽,审题都会用来大做文章,英语小学阶段不好区分,就用书写工整等来判断是否对,而不是直接去判断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因为要考虑到教的东西很少,要照顾好不同起点的学生,如果不把命题局限在课内,很难用一套尺子去量所有人。而可能的内容要考虑大部分人能懂,但是又要区分出分数,就必然在一些枝枝节节上下功夫,让你在这些地方卷。
但是教育认证资源持续会贫瘠,高等教育认证怎么也只会属于少数人,如果确认自己不是这少数人,去陪跑而不是去真正的追随兴趣去学,是否是有意义?我们处在教育资源开始极其丰富,教育认证资源持续人为稀缺的年代,打什么牌非常关键。
播客,电影,音乐,游戏这些海量的探索资源,我觉得可以尽早开放给娃,让尽早给娃去玩iPad,玩电脑,玩游戏,引导其输出。